2020 下半年第一天
这时间快的有点离谱
6.27 这一阶段又过去了,工作生活还在按部就班,没多少有趣好玩的事情发生,但既是完成了一个阶段,好像不写点什么,总缺少了点仪式感。
过去不久的618,买了台65寸的电视,即当电视又当电脑屏幕在用着,师傅送货上来的时候,第一视觉感受是大,心里已经萌生了要退换小尺寸的想法,但考虑到有七天无理由退货的条款在,装上体验了一把,在习惯了之后,倒也不觉得有什么不适,而且看电影的时候是真的香,也从客服哪里了解到(小米的人工客服是真的难接通),如果想要选择无理由退货,是需要支付300元的物流运输费用的,客服会给一个电话,联系他上门检查无损坏符合退货要求即可拉走,完成退货流程。
MacBook Pro 没买,预算被留做它用,虽偶尔会惦记,但从理性的角度考虑现在是不需要一台笔记本的,或者说不是刚需的,有,锦上添花,没有,也没任何影响,即是这样何不把钱用在刀刃上。
人真的很容易被环境同化,和朋友去看了 2020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汽车博览会 ,因为一开始进到的是BBA级别的展厅,也就是从好的到一般的一个过渡,在这过程中,一开始就体验到超过你预期的车,等再看到符合自己价位的车时,就产生了这里不好那里不如的感受,是不是加点钱,够一够可以买个更好一点的,而且一开始看到的都是几十万的车,等到了十几万的时候,就觉得好便宜啊,殊不知早掉进这商家营造的假象里了。
但这种感受的来源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是自己处在犹豫不决和需求不确定的情况下,自己对于买车这件事的所有信息来源都是通过纸上得来的,每款车都有优缺点,总是不能百分百满意,以至于后来我都把自己归到纠结/选择困难症这一列来了,然后在自我诊疗的过程中发现
麦穗理论,就是用三分之一的时间观察,用三分之一的时间验证这个观察,得出“最基本的满意标准”,然后在最后一个三分之一的时间里,用“满意决策论”,选择第一个好于这个标准的,并不再寻找更优方案。无论是爱情、事业、婚姻还是朋友,最优决策只可能再理论上存在。不要追求最优决策,而要追求满意决策。
来源:https://www.jianshu.com/p/e47d22516c78
以后不管是买什么,要强迫自己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这件物品是当下可选的最佳方案,那就买定不悔。现在不纠结了,需求明确,试驾预定,交钱提车。
礼金年年有,今年特别多
大学隔壁班同学 男 1个
大学同班同学 女 2个
高中同学 男 1个
初中死党 男 1个
到目前收到的五张请帖,最近的是7月3号的高中同学,还在思索着找个什么借口做到礼到人不到比较合适,经历了上一次参加同学婚礼的折腾之后,宁愿把红包包大一点,也不愿折腾一圈只为了吃个饭再赶回来。
心里话,要是出行方便的话,是挺愿意参加的,毕竟高中同学大都好久不见,趁着机会聚聚聊聊也挺好的,下一位同学吧,有车方便,可以做到心到人到。
还有什么?说说工作,领导层打算跨界搞个连锁水店,通过打造一台智能饮水机来开拓市场,替换现有客户,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随着对行业的深入了解,此法胜算不大,事情自然也就不了了之。
事情虽然是没继续做下去,但通过几次的开会,倒是暴露了团队的一些问题,一直来公司都在选项目,天马行空,讨论-了解-再讨论-落实-讨论-落实-不了了之,这个过程经历的多了,到后来就成狼来了,反正最后都是干不成的,敷衍一下就好。
再到后来,但凡是要开会讨论,大家抵触情绪就先起来了,讨论事情的方式变成了想方设法的去推倒这个观点,而不是要怎么做才会达成这个目标,说真的,挺没劲的。
我是觉得一件事情如果不能通过大家都认可的方式激励大家自发的去做,那就要对任务负责,以结果为导向,可以说不行,但要告诉我为什么不行,如果你的这个不行经过讨论是可以有解决方案的,那就按这个方案继续做下去,直到无能为力或是任务叫停,可能我们当中大部分同事都以技术为主,少了份职场的俗气,反倒显得我说的这些格格不入。
最近看了本书《沧浪之水》作者: 阎真 ,一本值得多读几遍的入世佳作。读的很快有点粗糙,以至于中间的有些点都不及细想,但书中情节却深深吸引着我,写实到好像就真实存在一般。不求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但多少懂一点总是没错的,推荐一读。
豆瓣短评
我躺在床上,书中的世界就在外面。